專業建設是高職院校建設和發展的核心,為適應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和醫療衛生行業對護理人才的需求,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更好地服務于我市及周邊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根據《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特制定2021—2023年護理專業建設規劃。
一、專業建設背景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逐步實現,廣大人民群眾對健康的需求、對衛生服務的需求越來越高。同時科學技術的進步和醫療衛生服務改革的不斷深入,對護理人才的數量、質量和結構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世界衛生組織對各成員國衛生人才資源統計結果顯示,許多國家護理人才緊缺。“護士荒”現象已日益突出地擺在各國醫學界面前。未來10年,美國、英國、加拿大、新西蘭、新加坡、日本及全球其他國家將急需2000萬護理人才。國際人力資源公司已經把目光瞄準中國。世界性的護理人才資源的短缺,給我國護理人員創造了更多邁出國門、邁向國際市場就業的機會。
在我國,護士的數量遠遠不夠,醫護比例嚴重失調。按照衛生部要求,我國醫院的醫生和護士的比例應是1:2,重要科室醫生和護士的比例應是1:4。而目前全國1:0.61的醫護比例遠遠達不到衛生部的要求,與1:2.7的國際水平相差很大,與發達國家1:8.5的比例相差更遠。目前我國護士總數為445萬人,醫生總數為386萬人,按衛生部最低醫護配置,護士的數量缺口近300萬人。護理專業被教育部、衛生部等六部委列入國家緊缺人才專業。因此護理專業就業前景廣闊。
人民群眾對衛生服務日益增長的需求與目前護理人員的專業素質,人文素質存在較大的差距、矛盾,社會對高素質技能型護理人才的需求量增大,決定了護理專業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用現代護理教育理念指導護理專業建設,突出人才培養模式與課程體系改革、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實驗實訓條件建設和社區健康服務等四大建設重點。強化“2+1”的人才培養模式,突出基本技能訓練、專業技能訓練、綜合技能訓練的“技能訓練三步走”的實踐教學模式。強化特色意識、創新意識,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能型護理人才。
3.師資力量
護理專業專任教師長期在臨床一線工作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能夠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很好地
應用于教學工作中,兼職教師多數是中級以上職稱,具有豐富的護理工作經驗。專任教師與兼職教師相互取長補短,初步形成了一支專兼職結合的教學團隊。
4.技能培養
護理專業已經建立起一套與理論教學相輔相成的教學做一體化實踐教學體系。通過與臨床一線專家共同討論,對就業崗位的工作任務進行分析,確定了實踐教學內容與方法,實踐教學占58.7%。同時,實訓室實行開放式管理,課余時間便于學生練習實踐技能。建立護理基本操作技能長期持續的測試制度,定期進行操作技能比賽,切實注重專業技能與職業能力的培養。
5.素質教育
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強調以人為中心、以健康為中心,體現人文關懷。通過每年的5.12護士節授帽儀式讓學生感受職業氛圍,形成職業情感,愛心教育責任意識貫穿始終。強化特色意識、創新意識,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能型護理人才。
三、存在的問題與差距
1. 教學改革才剛剛起步,體現基于護理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改革有待進一步深化。
2. 專業師資隊伍建設有待加強。專業教師數量還不能滿足當前學院快速發展的需要,專業教師隊伍中高職稱、高學歷、高技能教師比例不高,教師梯隊結構過于年輕化,大部分專業教師缺乏行業企業一線工作經歷。兼職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和水平都不能完全滿足專業需要。
3.實驗實訓規模、實訓項目、實訓管理和考評機制有待進一步深化。
4.社會服務、技術服務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5.人才培養模式有待進一步創新。
四、專業建設指導思想與目標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樹立“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質量求生存”的職業教育新觀念,推進教學改革與實踐。發揮行業企業和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的作用,制訂規范的專業建設方案,加強校企合作,推行工學結合,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優化人才培養方案,走產學結合的發展道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護理人才,增強其就業能力。
(二)總體目標
本專業的整體建設目標是:經過三年建設,形成“工學結合、雙證并舉”的人才培養模式;形成基于護理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建成集教學、實踐、培訓于一體的校內實驗實訓基地和40個滿足學生工學交替要求的校外實訓基地;打造一支專兼結合的“雙師”結構隊伍,專兼職教師比例達到1:1,并使專任教師中“雙師素質”教師比例達到90%以上。把本專業建設成省級特色專業。
(三)具體目標
1.人才培養模式
圍繞醫療衛生改革及護理科學的發展秉承人文關懷,實施“工學結合、雙證并舉”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雙證書制度的制定與落實,實現技能考核與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的接軌。要求學生在校期間,除獲得畢業證外,還要取得護士資格證。將教學計劃與職業技能鑒定、職業證書的獲得有機結合,并將此內容融入教學過程中。深化“2+1”的人才培養模式 。
2.課程建設
以護理工作過程為導向,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體系。根據崗位工作任務和工作過程要求,確定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實現課程與崗位任務的對接;針對課程內容和教學要求確定課程教學模式,改革課程教學方法與手段,提高課程的針對性、實踐性、有效性;改革各類課程考核辦法,突出技能、應用能力考核;3年內開發工學結合課程4門,《內科護理》、《急危重癥護理》建成省級精品課程。
3.師資隊伍
加強“雙師”結構和“雙師素質”的教學團隊建設。通過 “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聘請臨床一線的兼職教師,同時選派專任教師到醫院進行頂崗實踐,做到所有專任教師每三年累計有不少于半年時間實踐經歷。三年內培養專業帶頭人2人,骨干教師8名,兼職教師15名,建成省級優秀教學團隊1個。
4.實踐教學條件
在現有基礎上擴建2~3個護理試驗實訓室,滿足招生規模日益增長的需求。建設仿真醫院一個。加強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到2030年增加5家校外實踐基地和6家社區服務中心。
5.社會服務
主動適應區域、行業發展,不斷提升為區域和社會服務的能力。根據行業發展規劃,調整人才培養目標,積極為醫療機構提供員工培訓服務,并與醫療機構一起進行技術開發。
五、專業建設內容及措施
(一)人才培養模式及改革
1.培養目標
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醫療衛生建設需求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掌握護理專業必需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能在醫療衛生保健和服務機構從事臨床護理、社區護理和健康保健護理的高素質技能型護理人才。
2.職業崗位(群)能力分析
護理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在于他們能獨立思考、獨立工作、勇于承擔社會責任、善于進行交流合作,從而能積極應對變化多端的世界,不斷更新獲得新的職業知識和技能,這對他們未來的發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綜合職業能力分類內涵建設表
分類 專業能力 方法能力 社會能力
內涵 從事職業活動所需要的運用專業知識、技能的能力。
強調應用性、針對性。 從事職業活動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學習方法方面的能力。
強調合理性、邏輯性、創新性。 從事職業活動所需要的社會行為能力。
強調對社會的適應性,具有積極的人生態度。
3.人才培養模式
圍繞醫療衛生改革及護理科學的發展秉承人文關懷,實施“工學結合,雙證并舉”的人才培養模式。在人才培養方案上 實施“加強專業能力培養、加強方法能力培養,加強社會能力培養,鞏固護理理論知識,鞏固實踐技能,全面提高人的綜合素質”的“三加強二鞏固一提高”的整體育人方案。突出基礎技能訓練、專業技能訓練、綜合技能訓練的“技能訓練三步走”的實踐教學模式。全面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
“工學結合,雙證并舉”的培養模式 :我們密切與企業合作深化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的改革,積極完善與工作相結合的“校內教、學、做一體化,教學見習,企業綜合培訓,頂崗實習”的培養模式。
通過雙證書制度的制定與落實,實現技能考核與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的接軌。要求學生在校期間,除獲得畢業證外,還要取得護士資格證。將教學計劃與職業技能鑒定、職業證書的獲得有機結合,并將此內容融入教學過程中。
(二)課程建設
1.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改革
在對護理人員所從事的崗位進行充分調研的基礎上,聘請臨床一線護理專家對崗位的工作任務、崗位能力進行分析,再由教師與專家共同確定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構建以“人的生命周期為主線,基于護理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
2.教學方法與手段改革
(1)更新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
充分利用網絡信息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鼓勵教師改革和更新教學方法與手段,提高優質教學資源的使用效率,提高教學質量。2011年要求所有專業課、專業基礎課多媒體教學時數達到40%以上。
(2)多種教學方法應用
在護理專業教學中,我們強調突出高職教育特色,采用多種先進科學的教育理念,改革傳統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把現代教育思想和課程的具體內容相結合、創造性的開展教學。案例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小組討論法、項目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在不同的場景下被靈活應用。
(3)充分利用校內外實訓基地,建立“教、學、做”一體化教室。
3.教學資源建設
注重專業配套,積極與行業企業合作開發工學結合的校本教材、編寫《基礎護理》和《臨床護理》實訓教材;優先選用省部級以上獲獎的高職高專國家規劃教材和能夠反映先進技術發展水平、特色鮮明、能夠滿足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要求的教材。在課程建設中,學校專任教師與行業專家一起,依據課程涉及的職業活動,討論分析應具備的知識技能,制訂課程標準,在此基礎上,結合護士執業資格證書考試內容,編寫項目化的講義、課件、習題等,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課程內容與組織結構。
4.精品課程建設
根據行業專家對護理崗位工作任務的分析和臨床一線護理崗位的任職要求,選擇與護理工作崗位知識需求并與護士執業考試緊密銜接的課程作為優質核心課程進行建設,共選擇健康評估、基礎護理技術、母嬰護理、兒童護理、急救護理、成人護理等6門優質專業核心課程進行建設。
課程建設規劃
序號 | 申報內容 | 完成時間 |
---|---|---|
1 | 《基礎護理技術》、《急救護理》、《成人護理》院級重點課程 | 2021年 |
2 | 《急救護理》、《成人護理》院級精品課程 | 2022年 |
3 | 《急救護理》、《成人護理》省級精品課程 | 2023年 |
5.教學研究和教學改革
申報教研課題,爭取各級經費資助課題,推進縱、橫向課題的立項和研發,對本專業的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等方面進行研究,推動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促進本專業建設發展。計劃每學年在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3篇以上。與企業橫向合作開展技術改造項目或研發項目1~2項。
6.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
護理專業在對護理人才培養的過程中,3年內建立一套完善的由企業綜合評價、院系督導室及學生評價組成的全程監控的教學評價保障體系。
(三)師資隊伍建設
1.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的培養
通過參加學術交流與合作,承擔省級教改及科研項目,主持專業課程開發與教材編寫,通過臨床實踐及出國培訓等途徑,使之成為視野開闊,在護理行業有一定影響力,能夠把握護理專業發展方向,并對護理專業進行總體規劃和實施的專業帶頭人。
鼓勵教師參加各種形式的繼續教育,學歷提高,現代教育技術培訓,提高其教育教學能力,能勝任課程建設與教學教改,主持科研課題,每人每年下臨床不少于2個月。派專業教師到國內外知名高校、醫院進修學習,參加各種專業學術會議,聘請國內外知名護理專家來校講學,提升教師專業素質。
2.兼職教師隊伍建設
從市中心人民醫院、婦幼保健院、衛生防疫站等單位聘請中級以上職稱、臨床一線工作5年以上的醫護人員作為兼職教師,承擔《健康評估》、《兒科護理》、《母嬰護理》、《成人護理》、《護理管理 》、《基礎護理技術》等課程的教學任務,把他們豐富的臨床經驗傳授給學生。為保證教學質量,學校每年對兼職教師進行培訓,定期召開專兼職教師座談會,要求專、兼職教師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3.雙師素質教師隊伍建設
加強教學團隊建設。近兩年內計劃引進護理專業研究生5名,選送8名教師去上級醫院或兄弟院校進修學習。同時加強兼職教師隊伍建設,建立兼職教師資源庫,到2023年,在庫護理專業兼職教師穩定在60名左右,使專、兼職教師比例達到1:1。
(四)實訓室配置清單